王书红
一、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建立以创新政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升级,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能。
1.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按照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政策引导和改革创新力度,制定出台了《中共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_best365中国官网_下载bst365委、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_best365中国官网_下载bst365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动权。
2.构建创新公共平台。着力构建了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落位力度,规划建设了15个新兴产业园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后劲,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加强。积极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快打造新兴产业园和产业集群,重点推动生物产业园、北方航空产业园、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等3个产业园建设;亚泰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航天信息产业园、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等园区全面开工建设。
近年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占比不断提高,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稳定全市经济增长、推动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6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63.3亿元,同比增长11.8%,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17.9%;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948亿元,同比增长15.8%,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18.8%。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255.8亿元,同比增长15.9%,特别是启动了数字长春建设,积极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偏弱
虽然长春民营科技企业在先进装备制造业、光电信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部分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但大多数产业产品结构低端化,部分产品技术层次偏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明显滞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R&D投入强度只有0.6%左右,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9%,和发达城市相差甚远。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核心性技术及部件仍大多依赖进口,创新能力偏弱。虽然我市拥有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积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但这一资源优势却未能很好发挥。
(二)高端人才缺乏,研发转化缓慢
大多数企业匮乏高学历人才,技术人员比重较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不少企业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没有达到50%。企业招揽高层次人才存在不愿来、留不住等情况,尤其缺少战略型、领军型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
(三)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尚不完善
长春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也具有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但多数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重点龙头项目少,与上下游配套产业关联性不够,未能形成多功能一体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规模化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集聚区企业横向协作能力弱,集而不聚,导致产业集聚区内部企业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性,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机制,难以形成联动效应。
(四)资本密度低,金融支持不足
目前长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仍然依靠政府扶持和银行贷款。由于政府资金有限,投入不足,银行放贷条件严格,企业融资渠道有限。风险投资发展滞后,本土创投机构数量少,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常常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虽然省市及相关部门纷纷出台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但企业获得感不强,政策落实不到位。
(五)制度创新慢,治理能力滞后
存在制度真空,行业准入障碍以及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专业精神、法规制度、监管方式,干部队伍缺乏与企业一起求发展的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内外环境欠优,体制机制不活,项目规划、建设遗留问题较多。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1.加大政府政策引导力度。做好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与 “互联网+”、“一带一路”、“十四五”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协调配合。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机制,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智库支持。
2.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政策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紧密结合。围绕促进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四链融合,发挥好长春国家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有效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1.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培育支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等项目,加大工业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积极引导和增加资本投入。
2.设立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拓宽新兴产业发展支撑通道,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运作,打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合作,撬动社会资本,多方共同发起设立一批产业细分领域的子基金,如光电信息产业投资基金、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等,支持设立产业化中试基金,加大对中试环节的精准扶持。
3.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快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各类基金真正起到对优质项目、高端人才、创新要素集聚的撬动作用。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建设国家级创新载体及长春分支机构,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如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高温高压大体积材料研究系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在长春建设,如精密仪器与装备国家实验室等。
2.引导支持建设各类市级创新载体。对标能弥补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卡脖子”技术关键等领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并给予资金支持。积极推进建设精准农林技术研发中心、汽车智能交互技术研发中心、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研发中心等,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
3.加大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建议政府制定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_best365中国官网_下载bst365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领域,支持高端光谱仪、可见光成像探测器等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
4.大力推动重大科技设施和平台建设。支持对全市具有重大影响和产业带动作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联合攻关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四)促进产业高端发展
1.多渠道支持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良好的产业化项目。政府采用多元化方式予以支持,如股权资助、贷款贴息、事后补助等;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等方式支持企业用贷,把更多的财政和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实现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超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
2.加大中试环节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方式,建设中试基地、中试生产线等对科研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或中试放大试验,加快工艺、技术、产品高效转化。重点支持白求恩医学工程与仪器中心、高端数控机床技术研发中心、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精密仪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中试基地的建设。
3.推进产学研深入合作。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加快推进“一汽—长光联合创新实验室”等一批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
4.谋划启动一批高端产业项目。对先进医学仪器、微电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无人机等重大科技和产业发展必争领域的重大项目进行前瞻部署。对实现核心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替代的重大攻关项目、创新资源集聚效果特别突出的重大平台载体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特别显着的重大产业化项目、重大示范推广项目等,予以经费保障。积极推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进程。
(五)培育发展引领型企业主体
1.以长春国家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建立以增长速度、行业排名、品牌价值、税收贡献等为主要遴选标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科技优秀企业培育库,在项目建设、融资担保、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2.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园,重点建设CMOS相机技术与应用产业园、生物医疗仪器产业园、微电子装备制造技术产业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等若干特色园区。
3.设立提升企业竞争力专项资金。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以及引进的国内外高端研发型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一定规模的企业按照规定给予奖励。利用长春国家光电国际创新园、中俄科技园等国际合作创新平台,加快引进国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团队。
4.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提升民营科技企业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加大与中科院在长科研机构、吉林大学等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合作,利用光电跟踪、特种材料、遥感探测、激光通信、先进制造和光电功能材料等领域技术储备,加速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依托高新技术将传统产业转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加强产业空间保障
1.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优先纳入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年度实施计划。解决企业的项目评估、规模核定、用地选址、项目准入等事项和问题。
2.优化产业用地供应机制。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用地成本,优先保障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政府投融资园区,并予以租金减免支持。鼓励各区利用闲置用地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用地,规划建设一批研发总部基地等,加快推进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园区建设。
(七)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并完善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选拔一批高科技领军人物,重奖具有重大科学成果或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薪酬制度,逐步提高民营科技企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比例。
2.搭建广阔的人才资源平台。通过短期聘用、双向兼职、技术指导、学术交流、智力引进等形式,为各类企业服务,帮助解决引进人才及其家属的实际问题。
3.根据产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特点,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人才培训基地。依托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等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训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一批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培养一批面向生产一线的科技、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
执笔人:
王书红 市政协委员,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